崔連喜向記者展示曾經捐助的收據。
記者 袁倩
“盡自己最大努力為黨和國家分憂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”,是離休老黨員崔連喜的人生座右銘。他雖然已是耄耋老人,但他仍然不忘回報社會,發揮著自己的余熱,用實際行動兌現一個共產黨員的承諾。
勇挑重擔 甘為群眾獻余熱
1986年,崔連喜老人從巴縣(現巴南區)武裝部離休。正當大家都認為他可以樂享清福的時候,魚洞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找到他,“我們街道將新成立魚新街新社區,想請您搭個班子”。
其實,魚新街社區辦公室是一間藏在背街小巷里的僅20平方米的舊辦公室,社區班子加上崔連喜共3個人,沒有待遇,一年僅有1020元的辦公經費。
面對臨危受命的擔子,可享清福的崔連喜沒有退卻。在他看來,只要黨還需要他,只要還能為黨工作,再困難也是應該的。那時,作為全區第一個社區,崔連喜面臨的工作千頭萬緒。“社區下崗人員多,鄰里之間扯皮事多。”崔連喜說,要做好社區工作就是要有耐心。
陳某是名農轉非人員,進城后結婚。第二年,陳某找到崔連喜,要求離婚。離婚后,陳某很快結了婚。沒想到,不到一月,他又要求離婚。這次,崔連喜沒有先調解,而是把陳某叫到一旁,說:“婚姻不是兒戲,你第一次婚姻失敗可能是別人的錯,那么再次婚姻失敗就應該找找自己的原因。”晚上,老人又找到雙方家人做工作,挽救了這段婚姻危機。談起這個事,崔連喜滿臉自豪。
干好社區工作還需要勇氣。崔連喜說,社區里曾有個居民杜某,服刑出獄后與社區另一位女青年結婚,生活也還順利。可美中不足的是,杜某喜歡喝酒,酒后還有暴力傾向。一天夜里12點,杜某的妻子跑到崔連喜家里連喊“救命”,說杜某要打她。面對“酒瘋子”,崔連喜不顧個人安危,連夜到杜家化解矛盾。隨后,為促進杜某一家更加和諧穩定,崔連喜還給杜某找到一份工作。
不計得失 數年捐款幾萬元
崔連喜的家庭不算富裕,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,但他總是樂于把錢捐贈給更需要的人。
據區軍休中心工作人員介紹,崔連喜每年都要在魚洞街道區新華村、解放村小學各認助3至5名學生,捐贈每人每年500元學費。這些年,他先后捐贈數萬工資,幫助數十名貧困兒童走進學校安心讀書。他還經常到學校和孩子們談心,教他們如何做人、做事的道理。
同時,他還每年從工資中拿出近萬元資助困難群眾和黨員。其中,在社區資助5戶困難群眾,每戶每年500元;在街道資助6名老黨員,每戶每年500元。
今年春節慰問,魚洞街道領導找到他,邀請他一起到困難戶家送溫暖。老人均婉言謝絕,因為在他看來,做這些事都是一名老黨員應做的事。
或許崔連喜平時的口頭禪,能詮釋他無私助人、不計名利的人生境界。“我們少抽一包煙,困難群眾要吃幾天。”崔連喜經常說,如果把黨比成大海,黨員就是水滴。黨員的表率作用做好了,黨的形象就樹立起來了。
崔連喜樂觀地表示,他今年84歲了,為人民服務的日子還長著哩,下一步,他還準備拿一個月工資,把幫扶困難群眾的范圍再擴大一倍。